|
|
品牌/型號:浙江電機能效
1? 總則
1.1 本規(guī)則依據《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》(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和國家質
檢總局第 17 號令,以下簡稱《辦法》)制定。
1.2 本規(guī)則適用于 690V 及以下的電壓,50Hz 三相交流電源供電,能效
2 級和 3 級的額定功率在 0.55kW-315kW 范圍內,能效 1 級的額定功率
在 3kW-315kW 范圍內,極數為 2 極、4 極和 6 極,單速封閉自扇冷式、
N 設計的一般用途電動機或一般用途防爆電動機能源效率標識(以下簡
稱標識)的使用、備案和公告。
2 標識的樣式和規(guī)格
2.1 標識為藍白背景的彩色標識,長度最小為 80 毫米,寬度最小為 54
毫米。
2.2 標識名稱為:中國能效標識(英文名稱為 CHINA ENERGY LABEL),
包括以下內容:
(1)生產者名稱或者簡稱
(2)產品規(guī)格型號
(3)能源效率等級
(4)效率
(5)額定功率(kW)
(6)極數
(7)依據的能源效率國家標準編號
2.3 標識上要求標注的產品規(guī)格型號、效率、額定功率和極數,若產
品銘牌上有相對應的信息,標識參照銘牌同時使用,該標識的最小樣
式和規(guī)格見附件 1。若產品銘牌上缺少相對應的信息,則標識上必須明
1確標注所有信息,該標識的最小樣式和規(guī)格見附件 2。
?
3 能源效率檢測
3.1 效率的測試方法依據 GB/T 1032 的現行有效版本。
3.2 檢驗報告的格式見附件 3—《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源效率檢驗
報告》(以下簡稱檢驗報告)。
3.3 對產品的檢測,生產者或進口商可利用自身的檢測能力,也可以
委托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。
利用自身檢測能力確定能源效率等級的生產者或進口商,應提交
檢測實驗室的相關備案材料,材料應包括人員能力、設備能力和檢驗
管理規(guī)范等內容。
授權機構應對檢測實驗室提交的檢測能力的相關材料進行核驗。
4 標識信息的標注
4.1 生產者是指對產品負有法律責任的產品品牌所有者或使用者。
4.2 產品規(guī)格型號依據 GB 4831 的現行有效版本的要求編制,亦可使
用企業(yè)自己的編號,并與銘牌上的標注相一致。
4.3 能源效率等級應依據 GB 18613 的現行有效版本中能效等級判斷方
法的要求和檢驗報告確定。
4.4 效率應依據 GB 18613、GB/T 1032 的現行有效版本和檢驗報告確
定。能效標識標注的效率應不超出相應能效等級的取值范圍,容差應
符合 GB 755 的現行有效版本的要求。
4.5 依據國家標準為 GB 18613 的現行有效版本。
5 標識的印制和粘貼
25.1 生產者或進口商自行印制標識,并對印制的質量負責。
5.2 標識應采用 80 克及以上銅版紙印制,當同一規(guī)格型號產品的產量
很少時,能效標識可采用打印的方式。
5.3 標識應采用不干膠方式粘貼或卡片式懸掛的方式。
5.4 出廠或進口的每一臺電動機均應粘貼或懸掛標識。
5.5 標識應粘貼或懸掛在電動機的正面明顯部位。
5.6 粘貼或懸掛在電動機上的標識應符合本規(guī)則第 2 條的規(guī)定,圖案、
文字和顏色不得進行更改。標識規(guī)格可在本規(guī)則第 2.1 條規(guī)定的基礎
上按比例放大。
5.7 使用在產品說明書、外包裝物以及宣傳中的標識可按比例放大和
縮小,可以黑白印刷標識,但標識中的文字應清晰可辨。
6 標識的備案
6.1 生產者或進口商的產品應當按不同品牌、不同系列的產品按規(guī)格
逐一備案。
6.2 每個型號可作為一個系列,每個系列按機座號分為 80-160、
180-280、315-355 三段,每段視為一個備案單元,相同備案單元的產品
填寫一份備案表,提交兩個規(guī)格型號的檢驗報告,其它規(guī)格產品可不
提交檢驗報告。
6.3 生產者或進口商應當自使用標識之日起 30 日內,通過信函等方式?
備案材料應完備、真實。
6.4 產品備案信息發(fā)生變化時,應向授權機構重新備案。
6.5 授權機構應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 10 個工作日內,完成標識信息
34
的核查和備案工作(因生產者或進口商補充材料的時間不計算在內)。
對符合本規(guī)則第 6.3 條要求的,由授權機構對標識信息進行登記、
存檔、編備案號,并以書面或電子郵件方式通知生產者或進口商。
對不符合本規(guī)則第 6.3 條要求的,由授權機構通知生產者或進口
商及時補充材料或者更換已使用的標識。
6.6 生產者或進口商應在每年 3 月 15 日前,向授權機構提交上一年度
的標識使用情況報告。報告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:各備案單元的標識
備案情況;標識的監(jiān)督處罰情況;標識使用情況等能效標識相關的資
料。
6.7 外文材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,并以中文文本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