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臺拖拉機,一輩子。
國慶回家,一輛石家莊拖拉機廠1983年生產(chǎn)的拖拉機靜靜地停在棚下。斑駁生銹的車身,破舊的輪胎,黑煙管,人工組裝的超大大燈,聞起來像古董。
這樣一臺四十年的拖拉機,陪伴了農(nóng)民大半輩子。這個時候村里還很少有人養(yǎng)拖拉機。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是電動三輪車,其次是燒油的三駕馬車。
電動三輪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,走親訪友非常方便。同時,去地里干活可以放下鏟子、蛇皮袋等農(nóng)具,回來還可以運些玉米、花生,所以電動三輪車最受歡迎。
至于每家每戶,三駕馬車還是留著的,因為馬力更大,裝載量更大,有自動傾倒功能,在拉比莊稼多的時候很有幫助。而且大家用的三節(jié)車廂都是二三十年前購買的,經(jīng)久耐用。三駕馬車可以用半輩子。
至于拖拉機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,無非是拖拉機過于笨重,通常的電動三輪車、三駕馬車的運輸需求基本都能滿足;然而,原本由拖拉機運載的耕地、播種和收割卻讓位于大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。由于這些原因,拖拉機已經(jīng)逐漸從農(nóng)民中消失了。
二十年前,拖拉機是每個家庭都決心要獲得的大型農(nóng)具。那時候的人都很窮,出去打工的人也不多。所有的收入都必須在村里的一畝三分地上獲得。好在工業(yè)發(fā)展,化肥,農(nóng)具都處于歷史井噴期,土地肥力逐年提高,農(nóng)機價格也不算太高。
所以攢幾年錢就可以買拖拉機了。車頭和鏟斗是一起購買的。水桶很寬,可以裝很多東西。這臺拖拉機馬力大,生產(chǎn)效率提高了很多。
那時候大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少,夏收小麥,秋收玉米,是一年中最忙、最累、最重要的時候,也是拖拉機大顯身手的時候。
收割小麥的時候,沒有拖拉機的人要手動用鐮刀,收好捆,用氯驢車拉回家,就像《入塵》里馬有鐵一樣。有了拖拉機,就不一樣了。拖拉機前面配有收割機,一畝地很快就收完了。打捆后會裝在一個又寬又凹的桶里,裝了好多。
我還記得小時候拖拉機拉麥捆的場景:麥捆在桶上堆得老高,快要成山了。“山”的左右兩邊用繩子結(jié)得很牢,中間踩了一個小窩,方便人坐在里面。至于人為什么坐在上面,是怕麥捆在拉回家的過程中掉在路上。
秋天除了運玉米,還要犁地耙地。
耙地是我最喜歡的工作。玉米的根太大了。割完玉米稈,機耕后地里還有玉米渣。這些渣滓要清除,否則會給卵留下過冬的溫床。
此時田地已經(jīng)耕種完畢,柔軟細致的土層翻在地表,像一片柔軟的沙灘。耙子放在拖拉機的后面。耙子是長方形的,中間有幾塊水平的木頭,很像躺在地上的窗戶。在最后的邊緣,一排鐵釘像牙齒一樣咬進了松軟的泥土。
土層太軟,耙子本身是木頭,重量不足以觸碰到深的玉米根。這時候需要一個人蹲在耙子上作為負重。這個時候我會帶頭去做志愿者,充當一個負擔。當然,這也是我喜歡耙地的原因之一。
我蹲在后面,拖拉機在二檔或者三檔,視野開闊,耙不需要很細,所以一直開得很快。而我就像一個逆風飛行的勇士,在閃電般的速度中歡呼雀躍,幻想自己是一個古代的將軍,騎著戰(zhàn)馬指揮千軍萬馬,英勇殺敵。......
現(xiàn)在想來,那種情況真的是二級。
那時候拖拉機代替了黃牛,現(xiàn)在大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代替了拖拉機。歷史的波濤滾滾向前,我的拖拉機銹跡斑斑的車身記錄著一個時代的面貌,一個大家在農(nóng)田里揮汗如雨、不遺余力的時代,一個農(nóng)村蓬勃發(fā)展的時代。
我很懷念那個時代。